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走紅”幾乎可以在一夜之間實現。
有些人通過網上銷售實現了大幅增加收入,而在加拿大,有一位女士卻僅靠在家曬腳一年就能賺取數十萬。

32歲的加拿大女子傑西卡·古爾德居住在安尼斯摩爾小鎮,她以經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而聞名。然而,與其說是傳統的自拍照或者服裝產品樣品,倒不如說她分享的是自己的腳照片。
偶爾上傳自己的足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傑西卡無意中發現了一則針對戀足癖人群招募足模的招牌廣告。

傑西卡在拍攝一組專業照片后,注意到她的照片受到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們的熱情反響。因此,她迅速開始與這個群體正式交流。
她最初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人對看上去普通的雙腳着迷,而且他們所喜歡的部位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歡足弓,另一些人鍾情於腳踝,還有人對腳趾情有獨鍾。
而很快,傑西卡發現一個商機,她會按照顧客的要求付費拍攝,並且還出售一些周邊產品,如今傑西卡已經就此為業,足不出戶就年收入55000英鎊。

戀物癖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被認為是一種性偏好障礙。通常,它表現為對特定物體或非生命體的強烈性吸引和依賴。在一些情況下,戀物癖可能會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治療方面,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處理並管理這種性傾向。
也許許多人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人對腳、絲襪、高跟鞋等具有特殊偏好?這種現象是否被視為一種疾病,並且需要接受治療呢?
實際上,戀足癖是戀物癖的一種表現形式。
戀物癖是一種通過反覆收集異性所使用過的物品來滿足性需求的心理疾病。儘管該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但常與生物、社會和心理等因素有關。據觀察,這種行為幾乎僅在男性中出現,多數病例始於青少年期,也有個別病例起源於兒童期。

(總結性的戀物地圖)
這種疾病到底是不是心理問題呢?
患有這種病的人通常對異性或異性生殖器沒有興趣,而更傾向於喜歡直接接觸異性身體的物品,通常對未被使用過的物品不太感興趣。
患者通常不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但卻可能會出現偷盜異性的用品並收藏起來的行為。為了得到某些東西,他們可能會採取不擇手段,比如偷盜、搶劫等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被認為是心理變態的表現。
患者通常被迷戀一些私人物品,他們通過撫摸、親吻、玩弄、嗅聞、吸吮等方式來激起性興趣。

有一些人可能會對異性身體的非生命物體,比如指甲、腳趾、頭髮、手指等產生極度的迷戀。他們可能會在公共場所偷摸異性的衣服或毛髮,甚至偷偷剪下毛髮來作為性刺激的物品。
離開迷戀對象后,患病者可能會無法發揮正常的性功能,因為他們可能會把迷戀的對象當作取代伴侶進行正常性活動的替代品。
根據2017年《性研究學報》的一項研究顯示,據稱在美國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曾嘗試過至少一種特殊性癖好,因此這類癖好的人還真不少。

戀物癖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會對個人的生活和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如果有人發現自己或他人存在戀物癖的現象,建議尋求心理健康專家的幫助進行評估和治療。治療可以幫助患者理解並管理他們的情感傾向,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與物品有着多種複雜的關係,戀物癖只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在涉及性的問題上,只要不會傷害他人,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自由權利應得到尊重。
只要特殊喜好的行為不會給自身帶來強烈的痛苦,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不會對他人造成任何影響,那麼這種行為就不應被視為一種疾病,就像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一樣普遍。
如果已經違反了行為道德準則和底線,那麼就必須要嚴肅對待。

通常治療戀物癖的方式可以從心理和藥物兩個方面進行。在心理治療方面,包括認知療法、行為治療以及性治療等方面。
1.認知療法
這種方法主要通過詢問患者關於自身心理發展的過程,以明確癥狀產生的原因、過程以及具體內容,幫助患者分析發病原因,並讓患者正確認識性心理的發育過程。從而讓患者意識到自身行為可能是一種變態、不成熟的表現。
2.行為治療
通過對技術的有效運用,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病態的行為,通過特定的訓練激發患者的自然功能,幫助其建立合適的性生活。
藥物主要包括抗焦慮葯和抗抑鬱葯等。一些抗抑鬱藥物如丁螺環酮起效時間較慢,能夠降低患者在出現異常性行為前的焦慮狀態。同時,抗抑鬱葯也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針對那些表現出攻擊行為或自我傷害傾向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激素治療。
總的來說,在得到對方的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與他人進行戀物行為,應該被視為行為的基本規範和底線。
只要不造成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對他人的性取向保持中立,因為我們需要一個包容多元的社會。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加密狗互聯網創業實戰學堂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sm149.com/web/4673.html